欢迎来到初中升学网!

手机版 手机版
微信 微信

初一政治下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

来源:初中升学网 浏览次数: 发布日期:2018-04-11 20:01:49

  思想品德:第三单元试题(人民版七年级上)  一、单项选择题  1、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,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我们对待

  思想品德:第三单元试题(人民版七年级上)

  一、单项选择题

  1、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,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我们对待地球的其他生命的态度是( )

  A人定胜天,其他生命对人类构不成危害

  B我们只要关爱珍稀野生动物就可以了

  C关爱呵护地球上的其他一切生命

  D对于其他生命不必太关注

  2、2008年5月20日,作者在《漫步在科罗拉多高原》一文中写道 :春天的山路旁,酒红色的仙人掌花,向日葵样的骡子耳朵花,浅黄色的王子羽草花,和紫色的飞燕草开得真是鲜艳。由于缺水,这儿的树林带是“侏儒”树林。这说明( )

  A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,世界因生命而精彩

  B科罗拉多高原是一个生长了多种花草的地方

  C科罗拉多高原是一个人们旅游的好地方

  D多种花草树木由于缺水,而成为“侏儒”树林

  3、一只小蚂蚁可以搬运比它自身重许多倍的东西;悬 崖上的松柏硬是用根须抓住岩石,努力展示他的风姿……顽强的蚂蚁,倔强的松柏表明( )

  A蚂蚁和松柏是动植物种的最杰出代表

  B有些不起眼的动植物比人类的力量还要大得多

  C动植物的生命力是强大的,也是坚韧不屈的

  D有些动植物比人类更伟大,更为坚强不屈

  4、众多生命构成一个共存 共荣、息息相关的生命大系统。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,爱护环境,保护动植物。下列叙述符合这一做法的是( )

  A经常到饭店里去品尝一下比较少见的珍稀“野味”

  B自制弹弓与同伴一起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树林里打鸟

  C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,攀折树木,破坏花草

  D利用自己的休息日,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

  5、请看漫画,这幅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( )

  ① 在现实生活中,乱砍滥伐的行为依然存在着 ② 人们对树木的砍伐,使一些动植物没有了安身之所 ③ 人类的这种不加节制的滥伐行为,必然会导致一些动植物的灭绝 ④ 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,对树木的砍伐也是理所当然的

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

  C ①②③ D ①③④

  6、2008年8月19日,《信息日报》报道:泰宁的美在于她的碧水丹山,还有一种色彩不能不写,那就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为泰宁铺就的绿色。可以说,在泰宁,绿色无处不在!这表明( )

  ① 泰宁是一个绿色生态环境非常美丽的地方 ② 泰宁这地方的热人们比较注重保护绿色植被 ③ 绿色植被造就了泰宁各异的自然景色。④ 置身于秦宁,使人有一种“回归纯真自然,走进绿色世界”的感觉

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

  7、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滩涂上特有的常绿植物群落。据记载,我国历史上红树林分布十分广泛,分布面积也相当庞大,但随着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和围垦,导致我国沿海红树林资源遭受空前大劫难,近60年来红树林面积锐减了70%。这一事例说明( )

  A我国是世界上红树林分布十分广泛的国家之一

  B我国的红树林毁损严重,保护工作非常艰巨,

  C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,使红树林面积减少

  D我国注重了围海造田和围垦,导致了红树林资源毁损

  8、在距离地球表面15-25公里的高空,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,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,臭氧层( )

  ①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绝大部分紫外线,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损害 ② 是大气层中的保护层,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③ 如果遭到破坏,会使人类疾病增加,动植物死亡 ④ 是地球最有力的保护神

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

  9、2008年1月16日,《中国经济时报》报道:据有关部门统计,我国二氧化硫的年总排放量已超过2500万吨,造成1/3的国土遭受酸雨污染,每年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,直接威胁13亿人口和16亿耕地的安全。这说明( )

  ① 我国目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形势 ②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,导致环境污染 ③ 酸雨对我国国土的污染,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④ 大量有毒气体的排放形成酸雨,使我国的环境状况比较恶劣

本文标题:初一政治下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

本文链接://www.wearston.com/zkbb/show-htm-itemid-12819.html

中考必备相关文章更多>
学校信息更多>
  • 性质:
  • 类型:
  • 招生对象:
  • 学校地址:

快速咨询通道

请选择想要咨询的问题:
地区:
姓名:
电话:

升学指导

手机扫一扫 添加客服

在线预报名

加入群聊

微信扫一扫 立即加群

公众号

扫码获取,最新消息

合作联系

Baidu
map